元朝时候,有个儒生屡考不第,一日,他来到英都龙山书院。见此地坐对千峰,平临一野,山青水秀,风光无限,便寄寓于此,志攻书。

儒生到书院不久,适逢院侧龙兴寺倒塌,乡民把龙兴寺的清水祖师迎到书院。看到乡民对清水祖师这么虔诚,他也禁不住走上前,帮忙打扫厅堂,把清水祖师祀奉在堂上,并深深地施礼作揖。

当晚,儒生攻读到深夜,他觉得两眼发涩,这才熄灯人眠。眼胧之中,他看到清水祖师走进他房间,笑呵呵地问:“读书人,白天蒙你帮忙打扫房间,多谢你了。”

儒生道:“你来到书院,日后我们住在一起,算是邻居了,还分彼此吗?”

“你是个好心人!”祖师问,“学业如何?”

儒生惭愧地说:“攻书多年,学无所成,名落孙山,愧对父老。”祖师说:“人生在世,何为出息?只要心有众生,岂止为宫呢?当年朱子曾来书院讲学,听者无数,深受教益。我看你宜树人育才为师。”

说罢,笑嘻嘻地告辞而去。

儒生大呼一声:“祖师慢走。”忽然惊醒过来,原来是做了一梦。梦中情景历历在目,他知道是祖师在指点他了!想想当年孔子一生教书,弟子三千;朱子也到处讲学育才,而今我为人师,树人育才,何不乐哉!

他更衣起床,走上大殿,燃上清香,对清水祖师道:“感谢祖师指点,小生铭记五内,从今起就在此设馆授徒。”

儒生在书院设馆教书的消息传开了,英都一带学子都纷纷来到书馆听课。先生学识渊博,讲课妙趣横生,吸引住众多学生。一传十,十传百。连百里之外的学子也前来听课。几年之后,学子学有所成,上京赴考,有的还高中举人进士呢!

饮水思源,学生不忘老师栽培之恩,尊称儒生为“云从先生”,盖取《易》经“云从龙,龙起而致云气”之义。

云从先生,英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传授文化的老先生。后来,云从先生去世了,人们把他安葬在龙山书院前侧。把龙山书院改为“云从古室”。人们把云从古室当成是英都文化发祥地,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摘自《英都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