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jpg

洪国厦1927-2006),1927年于印尼出生,祖籍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坊脚。

民国初,由于家庭困难,洪国厦跟随父亲洪秀泉从英都到印尼垦荒。洪国厦13岁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无奈之下,洪国厦只能辍学,自谋生计,起初,洪国厦在农村开了小杂货铺,后来同乡合作夏,成立伊摩拉(lmora)集团,洪国厦头脑聪慧,吃苦钻研,公司也不断壮大,到后来跻身印尼著名集团行列。

成功后的洪国厦始终不忘关心家乡的发展,在老一辈华侨的带领下,洪国厦还未回到家乡南安英都,就多次慷慨捐资家乡教育事业。对家乡的发展,他从不吝啬,只要有需要,他就会站出来。

1984年,洪国厦慷慨解囊,捐建英都中心小学教学楼教室11间,并任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名誉董事长;

1985年独资捐建英都霞溪小学教学楼一幢,教室10间;

1987年资助英都龙江小学新建教室2间;

1989年独资兴建南安三中高中教学楼“国厦楼”一幢,教室24间;

1991年又带头捐资10万港元,与11名侨亲合资重建闽南古刹“云从古室”;

1999年,独资捐建南安三中“国厦科学楼”一幢

……

拒不完全统计,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洪国厦就多次捐资公益项目此外洪国厦捐资建设英都医院、洪氏家庙等累计捐资总额超过500万元。

2006年8月19日,洪国厦在印尼雅加达逝世。 

1000 (1).jpg

英都霞溪中心小学“国厦”楼)

 1000 (2).jpg

(洪国厦先生捐资修复的坂埔“云从古室”)

南安三中“国厦楼” 

1988年,南安市第三中学简称南安三中旧址在洪氏家庙附近,几间拥挤的瓦房,已经无法满足办学需求,搬迁迫在眉睫。当时,新校的位置已经选好,可是没有资金建设,英都镇党委政府及三中校董会将希望放在了英都籍的海外侨亲身上。 

南安三中“国厦楼”)

时任校董会负责人洪维帛向印尼翁山社写信求助,发起捐款。“洪国厦率先响应,捐赠60万港币,建设了一栋东西连廊式的教学楼,名为‘国厦楼’。”原南安三中校长洪培钦告诉记者,其他旅印侨亲合资80多万港币,兴建了“印华楼”,52间教室一下子解决了三中的教室难题。 

1989年,南安三中正式完成搬迁。厦门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洪墩枢感动于海外华侨的爱乡之心,主动带领团队免费为三中设计教学楼。因此,“国厦楼”和“印华楼”在当时的设计新颖、极具特色,现在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安三中“国厦科学楼”)

1997年,南安三中打算创建省三级达标高中。“可是只有教室没有功能室是不行的。”洪培钦说,洪国厦得知消息后,便表示要捐资100万港币,按照一级达标中学的标准,建设5400平方米的“国厦科学楼”,完善学校的教学、科技活动实验等设施。“国厦科学楼在助推三中创建三级乃至一级达标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短短几年后,南安三中成为省二级达标高中,2008年获评省一级达标高中。“洪国厦只要一回到英都,都会到三中走走,感受校园的变化,关心学校的办学质量。”洪培钦说。

 1000 (3).jpg

洪国厦语录:

1、我是被耽误了,没有机会学习,但我的子女必须会讲中文、懂汉字。

2、钱是身外之物,就象是水杯里的水,只有捐出去一部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水再流进来。

3、祖国已经强盛起来了,海外华人有了坚强的靠山。我们要爱祖国,爱故乡,永远不要忘本。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是翁山子弟。在海外发展得再好,都是异国他乡,只有中国才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