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谥文襄公


就在云南局势胜利在望的时候,洪承畴又一次因病请求退休。这次病情严重,仍是目疾。那时他右目早已失明,左目又昏睛。病因是由于劳累过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早在长沙时即“日间接见文武将吏,出入亲近兵民,工夫有限,庶事无穷。”“本章机务不得不于起更、更尽或五更即起燃灯继晷,殚尽心目,方可不致迟误”。到了贵州以后,由于当地“贫荒险阻,”兵民粮食都成问题,因此更加忙碌,常常日夜不能停歇。

至顺治十五年十月,“左目渐觉昏花,”不过那时还可以拿笔写字。到了第二年五六月,连小字也看不见了,送来的紧要的塘报文件,只好让人誊写成大字再看。机密的事,自已尚可“勉强手书”。至七八月间,已经到了咫尺之间,看不清人的面貌,只有对方高声说话,才知道是谁;走路也不辨高低。需要有人左右扶持才能行走;出门骑马,前边还要有匹白马领路。更严重的是,那时他连大小文件上的楷书大字,也都看不清了,必须由官员从旁边用手指着嘴里还要念着,才可以知道内容;至于自己拿笔写字就更不成了。他还说,近日钦命大臣麻勒吉等来到云南省城,一看到我,都吓了一跳,说你怎么会衰老到如此地步。洪承畴很想看到云南地方的全部统一,但是,他也看到自已实在无法再干下去了。他向顺治帝上的揭帖里说,他所担心的是,本来应当亲自看的题奏章疏,现在必须由亲信官员逐字念给他听。尤其令他担心的是,“五省责任至重,滇云艰窘尤甚”,而他自已“一事必费数事之力,一日并无半日之功”。况且“贼情叵测,土司伺衅,残兵伏莽,战守抚绥,刻不容缓”。可是他“昏聩已极,不能夙夜办理,如致委顿机务,贻误封疆”,即使皇上可怜他“职何以自解大罪”。他说:几年以来,我不敢“避难避劳,不敢言老言病”。可是目前的衰老形象是满汉官兵以致百姓所共睹的。我若是不把实情报告给皇上,是“自欺以负皇恩”。他最后还把自已的安排,向顺治作了简要汇报:

职今云南、贵州分布官兵机宜,及经略各标各营酌量归并、协防,稍有头绪,已经先今具疏报闻。其十七年兵马钱粮,职见有另疏,乞恩赐免派职经手。又平西王臣吴三桂,奉命驻镇滇云,威名弹压;云贵总督臣赵廷臣,以才望得蒙特简;云贵抚臣林天擎、卞三元,历练有年,皆堪胜此重任。

最后他希望皇上能允许他休息一段,稍加调理,而不致“全成废人。”

洪承畴乞休的揭帖到北京是十月十六日,七天以后,顺治就批了下来,同意他的请求,并说:

卿任应久疆,劳绩茂著,今滇黔初辟,正资弹压料理。览奏目昏衰老,深轸朕怀,特准解任,回京调理。洪承畴在得到同意他回京前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就在他乞休的奏文里称赞“历练有年”、“堪胜此任”的云南巡抚抚林天擎,不到两个月后,洪承畴发现了他的问题,就又上疏,说林天擎“扰驿剥军、政令乖张”,要求查处。次年正月,洪承畴再次疏劾林天擎,说“今复廉得其种种秽迹,仅列款奏闻”,“天擎旧役李以楫,委署县丞,尤属冒滥。至于保举非人,臣不敢辞答”。同时还说临沅道张柔嘉、楚雄知府徐泰来、云南知府余秉衡,俱行贿有据。顺治让下所司察议后又命将林天擎等俱著革任”,由云贵总督会同平西王审问追查。

由于当时各省支援云贵的粮饷已经中断,情况紧急,洪承畴只好抱病又从云南省城赶回贵州催解。他于十月十五日抵达贵阳,及时会同户部、兵部官员,把顺治从官中府库支出的30万两银子,分给军队和穷苦百姓。而后,他又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正月二十日自贵州起行,前往长沙,利用长沙适中的位置,进一步设法聚集粮饷;同时办理顺治十五、十六年的军用钱粮的奏销事。三月初三,洪承畴抵达长沙。五日,他就接到云贵总督赵廷臣的手札,说云南经济、粮饷近况,大不如去年。

每市斗米壹石,实卖至二十五六两,沿途穷民有死于道途沟涧、死于寺庙破屋、死于山路田野、死于旁豁曲径,甚有母食其女,子弃其父,惨不堪言。兼之协饷又断,大兵粮米及马匹料草十分艰难。万不得已启请平西王将上发接济大兵银内通融借动,照依时价分发增买,暂济一时,此后需饷,更多不知何以措手。计原拨云贵十六年欠饷及十七年新饷,万望就便催解,以为善后良图,用救十分危迫。

洪承畴认为此事关系到云贵边疆的安危。于是,他也不顾目昏衰老,“再行接催,期于多解一分,以济一分之用;早解一日,以救一日之急。”同时,他立即于八日向顺治帝上揭帖,报告云贵粮饷的危机,并指出,滇黔满汉大兵甚多,月费粮甚大,非源源刻限解济,必不能以解倒悬。为此他建议朝廷,要迅速派重臣接替他的催粮饷的任务,这样才不致有鞭长不及之患。同时,他还恳请顺治帝旨敕有关部门,及时移文,令湖广督抚藩司及各省督抚按盐诸臣,将原拨滇黔十六年未完欠饷并十七年新派协饷,不拘库贮何银,立时先尽起解”,以解燃眉之急。这是至今所见他经略五省的最后一个提出建议的揭帖,从中既看出他忠于职守,也看出他对百姓、军士的同情。因此,他不顾自已已经解职,不顾身体衰弱,以鞠躬尽瘁的精神,仍在朝廷没有派出接替他的人之前,继续催解粮饷;同时向朝廷提出积极解决云贵困境的建议。此后虽还有发自长沙的题本,但只是汇报钱粮等事,如从时间上看的最后揭,《云贵先后投诚伪官员兵丁人口支过银米查明造册事题本》,虽没有上报日期,但从内容上看,已是顺治十七年九月自长沙发出的。这更说明洪承畴善始善终,尽职尽责。

不久,洪承畴回到北京养病。洪承畴受命经略五省时,江南各省反清势力此伏彼起,尤其是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不少地区被反清力量占领。经过洪承畴的苦心经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湖广地区得以平定,云南、贵州的反清势力也被剿没。他是在大功基本告成之后,因身患重病引退的。他到北京后不久,顺治帝于十八年(1661年)正月去世后,八岁的皇子玄烨即帝位,就是康熙帝。洪承畴于这一年的五月,因病请求休致,得到朝廷的同意。

今经略洪承畴请告休职,奉有洪承畴历任应疆,劳绩素著,效力有年,念齿已衰老,准养病,应加恩典,尔应照党崇雅、吕宫优眷,臣等不敢擅定,伏候壑裁。等因。顺治十八年伍月十七日题,二十一日奉旨:洪承畴自太宗时恩养以来,江南、湖广、云贵等处,经理军务、效力疆场有年,劳绩茂著,引与党崇雅等加保传虚衔,未足酬劳,宜与世袭官职,应与何职?著再议具奏。钦此。钦遵。于伍月二十二日,抄出到部,送司。相应议覆,案呈到部。该臣等议得经略辅臣洪承畴,效力疆场有年,因齿衰目病,告请休养,屡奉恩旨,命臣部察例议奏。臣部以特恩出自皇上,未敢擅议,故查引党崇雅等例,仍候睿裁。等因。具题。奉旨:洪承畴自太宗时恩养以来,江南、湖广、云贵等处,经理军务,效力疆场有年,劳绩茂著,引与党崇雅等加保傅虚衔,未足酬劳,宜与世袭官职,应与何等?著再议具奏。洪承畴经理军务,劳绩茂著,相应给与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四次。理合具覆,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谨题请旨。清廷对洪承畴的功绩是肯定的,从谕旨到部议都称赞他劳绩茂著”。但对洪承畴的世职问题,议来议去,最后不过给了个三等阿达哈哈番,汉名即三等轻车都尉。这一等级,是在公、侯、伯、子、男之下又列的一个等级,叙三品。而轻车都尉又分一、二、三、三等。洪承畴所得到的仅仅是三等轻车都尉,同他的功劳相比,确实比较低。对他本人来说,也是始料所不及的。因为在他任五省经略时,顺治帝曾许愿说功成之日,优加爵赏,俟地方既定,善后有人,即命还朝,慰朕眷怀。这一年,洪承畴已经69岁了。 

洪承畴经略五省成绩的卓著,一直表现到他去职以后。在他回京的第二年四月,平西王吴三桂上“三患二难”疏,请清朝出兵消灭永历帝。同年九月,吴三桂和定西将军爱星阿统兵10万,从大理、腾越出境,向缅甸进发。清军昼夜兼程300里,十一月,清军会师木邦。而后吴三桂同爱星阿领兵直奔缅甸都城,让缅甸交出永历帝,否则要兵临城下。十二月初,永历帝写信给吴三桂,恳请饶命。吴三桂根本没理会永历的哀求。缅甸决定交出永历帝。他们派人到永历的住处,谎说李定国的军队来了,让永历帝和眷属步行。他们乘天黑时背永历帝渡河登岸,到达清军驻地。永历帝被俘虏。至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吴三桂押送永历帝至云南省城昆明。四月,永历帝被绞死于昆明城内的篦子坡。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的历史至此结束。六月,李定国病,又闻永历帝凶信,悲愤死于云南动腊,时年42岁。动腊一带的各族人民,怀着悲恸、崇敬的心情,将他埋葬,并奉为神灵。走过李定国墓的人们,都要膜拜。后来,人们又在动腊后山为李定国修建了“汉王庙”,定期隆重地祭祀。李定国死后,部下还有几千人,逃往缅甸,在阿瓦河东百余里的地方聚族而居。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耕种开矿,发展成一个部落,自称“桂家”,并把那个地方起名“望乡台”,岁时凭眺,瞻望中国。

南明结束是历史的必然,而李定国的失败是历史上阶级矛盾同民族矛盾相结合的一首壮烈悲歌。洪承畴不自觉地站在了历史必然的一方。对他在清初统一云贵的功绩,后来人有较高的肯定:云贵总督周有德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九月的启本里说:

顺治九年因楚、粤、滇、黔诸省,犹未全开,乃以阁臣洪承畴为五省经略,卒至内外统一,彝土咸服。承畴本是汉人,世祖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是以数年之内,混一区宇。承畴实不负先帝,亦承畴实不负经略矣。

还有,清人梁章钜称颂洪承畴说:

公自顺治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江南,以次削平通寇。后再出楚、粤、滇、黔诸经略,西南底定,其功亦伟矣。

再有,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纪》中,也肯定洪承畴的功绩:

顺治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出经略江南诸省,通寇以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都门之私第”,享年73岁,他死后,朝廷“赐祭莽如例,谥文襄公”。他的著述没有传下来,只有福建人浦龙渊辑的《经略纪要》二十四卷四百五十余疏,儿子洪士铭是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进士,官至太常侍卿兼袭世职。

洪承畴死时,朝廷令内院撰写《洪承畴碑文》,但直至康熙六年(1667年)闰四月十八日才由内院写成。碑文是这样写的:

原任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太傅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三等阿达哈哈番,年老有病致仕、一品顶戴,谥文襄,洪承畴碑文。 

稽古兴朝,必有贤良之臣,坐则荣以高爵,殁亦赐以丰碑,所以劝忠,盖甚备也。尔洪承畴,才能敏练,器宇渊宏,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发获奸细,招徕叛党,除党安民,所在著绩。事竣还朝,仍赞纶扉,尔能夙夜宣劳,恪供厥职。旋界尔经略五省,随满洲大兵,进取云贵,招抚军民土司,供应大兵粮饷,能济军需,边疆有赖。克襄王事,屡建功绩,特授世职之荣,以示酬庸之典,忽闻长逝,甚悼朕怀,特赐谥曰文襄。勒诸贞珉,光及泉壤。国典臣忠,庶其昭垂,毋致哉。康熙六年闰四月十八日立。

此碑立于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洪氏墓地,石碑由家属所立。在此之前,清人卫周祚撰写、吴正治书写、萧机篆刻的《洪承畴墓志铭》,是他死后五个多月,即康熙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立的。墓志铭自然是家属请人撰写的。碑文和墓志铭的内容并不一样,墓志铭写的详尽,明显褒的多;碑文简短,中也是以褒为主,但暗中有贬。至乾隆时期,进一步把他的背明降清,指责为“大节有亏”打入《贰臣传》,加以贬斥。

洪承畴晚年遭到冷遇,其原因说法不一。《清史稿》的洪承畴传论里面说:“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正既人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权”。近代明清史专家孟森也这样看,“然则承畴之不甚得志于新朝,犹终以天良之微存一线欤?三桂惟恐失兵柄,而揽事向前;承畴惟不忍向前,而甘解兵柄,此可以观稍解儒书之人品,毕竟有殊。实际上,并非如他们所说,从前边的事实可以看出,洪承畴从经略的位子上解任,完全出于他的病情和他自已的要求。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他是信任的,即使在他解任之后,云南的统一,也是按他的方针政策进行的。洪承畴在职时根据当时形势,提出了先固内、后剿外的政策。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云南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由此可见,根本不存在着什么洪承畴不欲穷追不忍向前的问题。然而,他在晚年为什么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乾隆时候又为什么进一步被批评为大节有亏呢?这要分开来说,前者,是由于清王朝毕竟是满洲贵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对满洲贵族来说,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论功行赏时,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在他们的眼里,总是对满洲贵族的功绩看的多,对汉臣的功绩看的少。这是洪承畴晚年遭到不公正待遇的主要原因。加之洪承畴长期在外任职,朝中除顺治帝外,没有什么后台,而在他回京后要求休致前的几个月,赏识他的顺治帝又去世了,新即位的康熙还是个小孩子,对他的封赏自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况且,他经略五省稳扎稳打的方针政策,同朝中大臣急于求成的想法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在这些人的眼里,也就不易看到洪承畴的功绩。所以,尽管康熙帝的谕旨里一再称他劳绩茂著”,“引与党崇雅等加保傅虚衔,未足酬劳”,但朝臣部议结果,只给了个三等轻车都尉。至于后者,乾隆帝对把洪承畴等一批兼事两朝的大臣,称为贰臣”,则是由于当时清朝统治已经巩固,为了能让清王朝江山长久坐下去,就要提倡效忠一朝一主的愚忠思想,因此自然对兼事两朝的贰臣要加以贬斥。这是出于清朝统治的需要,不足以作为评价洪承畴功过的依据。洪承畴在清初的卓著政绩,是应得到肯定的,对清朝的统一和满汉统治者的迅速协调,洪承畴都起了重要作用。

洪承畴在明朝为官26年,其中,对明王朝起重要作用、并成为明王朝重臣的只有12年。这几年,洪承畴担负的使命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军,在他的一生中,应当说属于不光彩的一页。而降清之后,到退休之前,虽然只有18年,但作为清初重臣的时间就有16年。这期间他担负的使命是,使战乱分裂的中国统一、安定下来,这对社会的前进起了积极作用。因此,洪承畴一生的主要政绩是在清初这段时间。洪承畴仕清之后,清王朝正处在定鼎中原的年代。清朝统一中国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但如何统一,采取什么方法统一,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清朝统治者最初采取高压的民族政策,对被征服地区,经常进行屠城,屠杀汉军和汉族人民,还颁布了诸如莲发、圈地等民族压迫的政令。这自然要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采取这种政策,统一的时间必然大大延长,也必然给各族人民,包括满族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而另一种政策,即采取缓和民族矛盾、对反清力量实行招抚,就能减少统一的阻力,有利于加速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安定。洪承畴是后一种政策的决策人物,他的主张改变了满洲贵族的一些不利于统一、安定的作法,争取到更多的汉人为统一的新王朝效命。这些都有利于清初的社会安定和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应当充分予以肯定。

据说,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一首诗里,对洪承畴于清初的作用,给以充分的肯定:

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洪承畴应属于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他的主要政绩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附:主要参考书目 

法式善:《洪文襄公年谱》

卫周祚:《洪承畴墓志铭》

《洪承畴碑文》

《洪承畴奏章文册汇辑》

《明清史料》甲编、乙编、丙编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

《清太宗实录》

《清世祖实录》

《明史》

《清史稿》

《清史列传》

王先谦:《东华录》

蒋良骐:《东华录》

谈迁:《国榷》

魏源:《圣武记》

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

徐嘉:《小腆纪传》和《小腆纪年附考》

张岱:《石匮书后集》

黄宗羲:《永历纪年》

温睿临:《南疆逸史》

《摄政亲王起居注》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

李光涛:《明清档案论文集》和《明清史论集》 

孙文良等:《清太宗全传》和《明清战争史》 

周远廉等:《多尔衮全传》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二、三、四卷

史松等:《清史编年》第一卷(顺治朝)

郭影秋:《李定国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