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开清第一功

第四节  剿平分散的故明宗室抗清势力

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的几年里,除了把主要的矛头对准南明的唐王、鲁王政权及其附庸的势力外,对故明其他宗室的反清势力,也花了很大气力去剿平。当时“江南归附年余,人心尚属未定”。明朝灭亡后,江南地方散布着很多故明的武官和兵丁。这些人只要有人号召反清,就很容易起来响应。即所谓“但有召集,遂多蚁附”,尽管洪承畴“时时督责搜剿,而地方未得宁静”。尤其引起他重视的是几次密谋进占南京的瑞昌王朱谊漇领导的抗清力量。洪承畴认为“江宁为江南根本重地,远近望以安危”,如果容光忍朱谊漇等领导的抗清势力发展,会影响到江南人心,甚至连南京“各衙门文武百官惶惶靡定”。因此,对这支力量,要坚决镇压。

故明瑞安王朱谊漇和故明总兵朱君召,在顺治三年(1646年)初,乘江南各地抗清形势的发展,在南京一带到处号召反清。清军入南京后,裁汰了原故明驻朝阳门、太平门外守孝陵等的72卫官兵几千人。这些人衣食没有着落,对清朝统治不满。

朱谊漇等利用这些人组织了一支约有两万人的队伍。这一年的正月十二日,他们与南京城内一些人结合,准备起事。结果,事情败露,为首的30人被清兵捕获斩首。几天后,十八日夜,瑞昌王再次率兵两万多人,分三路入犯南京城,准备里应外合,占领南京。然而,他们的密谋又一次洩露出去,为洪承畴等得知。于是,洪承畴和操江陈锦等重要官员商议,先将内应的西沟池的万德华、郭世彦、尤琚等80多人抓起来杀了。然后,会同满汉官兵一同进剿。到了十八日那一天,因事先得知朱谊等先攻南京城的神策门,清军就分兵出朝阳门、太平门,绕到朱谊漇的后面截其退路,再派一支兵打开神策门从正面迎击朱谊漇的队伍。朱谊漇的队伍被打垮,逃经摄山,清军紧追,杀死很多敌兵。不过,朱谊漇和朱君召还是逃跑了。洪承畴等驻守南京很不放心,日日严防,生怕他们再来偷袭南京城。到这年八月初,忽然从距南京城四五十里的花山龙潭来的老百姓,跑到陈锦的操江衙门,密报当地的一些人,在瑞昌王的号召下,歃血为盟,共谋抗清。

他们活动聚集的据点就在南京城朝阳门外,沧波门、孝陵卫等处。还说他们扬言要暗渡江北,先图起事”。陈锦知道后,忙找洪承畴和提督满汉总兵巴山、张大猷,户部侍郎厫童、马鸣珮,共同商议发兵。商议结果,他们派江防同知范承祖率满汉官兵于八月十日渡江至六合、真仪地方,探看朱谊漇的人马去向,加以围剿。留张大猷在南京城防守。陈锦和巴山、厫童等,亲率满汉官兵于十一日奔赴南京几十里的花山空心寺、龙潭一带及与镇江、丹阳交界地区,镇压抗清势力。然而,他们来到那里,看到的只是一片村落,分不清谁是良民,谁是真贼”。如果纵兵剿杀,必然会玉石不分”。于是他们就设法将一个个村庄围住,晓谕乡民,让他们把真正的反抗者绑起来交给清军。而后清军把乡民交出的抗清人员逐个审查,确实是反叛者,立即处死。出兵十几天,一共处死400多人。在审讯时,这些人供称:

伪瑞昌王及朱君召等图谋,以各处贼党众多,惟缺少钱粮、器械,要先谋渡江北,用奸细攻取六合、真仪二县,得了钱粮、器械,便依据山险,纠江北各处贼党,成就大事。

这条材料说明,从这一年正月朱谊漇的队伍被打散以后,就和朱君召暗中勾结一些反清头目,潜藏在南京城内外,待机图谋不轨。陈锦等人在剿散花山等地的反清势力后,回到南京,又立即在南京的朝阳门和太平门外,依样办理,派兵围住附近村庄,让各村的百姓举报反叛者。一个晚上就抓了300多人。经审查,将其中主犯100多人斩首,其余胁从者,立即释放。随后,清军封闭南京各城门,搜查城内的叛逆者,抓了许多人。这些人身上都有瑞昌王的旨书或牌札。就这样,洪承畴等总算基本上把朱谊漇这支抗清势力剿灭。

洪承畴花费了很大气力才剿灭南京周围的抗清力量。可是,南京是明朝的故都,士民反清情绪很强烈。因此,洪承畴对南京的形势并不乐观。他认为还应当加强南京的防卫。恰在这时,巴山接到北京户、兵两部发到的清字公文,里面有“将江宁满洲官兵多发赴湖广等候随征”的圣旨,因为当时湖广抗清势力较大。洪承畴认为这样的安排并不合适,尽管是圣旨,他还是提出了意见:“惟是江宁为江南根本重地,远近望以为安危。”他认为不能削弱南京的防卫力量。而且,在上书中,他又说明在江西告急之时,已派原平南伯、广昌伯下的副参将高进库等,率官兵3000去江西援剿。朝廷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后来派山东总兵柯永盛率官兵4000人移驻南京,使南京的防卫有了保障。但不久,朝廷又让柯永盛的官兵移驻江西。南京实际上仍然只有提督总兵张大猷统领的汉兵4000人,而且装备极差,既没有马匹,甚至连盔甲、弓箭都不全。战斗力不强,不足以防卫南京。如果把巴山统领的满洲官兵调走,若有反叛者伺机叛乱,靠汉兵恐怕镇压不住。南京的重要性,洪承畴是很清楚的。他希望,能把南京的满兵留下一些,防守使声势不减,职等得与巴山保安重地”,同时又要求将高进库等率领的官兵调回南京,以加强南京防卫。由此可见,洪承畴十分重视南京的防卫。而且,也可看出,在总督江南期间,洪承畴富有韬略。为了江南的安定,他积极为清王朝献策。在圣旨下达之后,他还敢于提出与圣旨相悖的意见。对江南各省兵力的调配,他能高瞻远瞩,使之合理可行。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交代清楚,即朱谊漇的结局。洪承畴在南京剿灭朱谊漇的反抗势力后,向朝廷上报的揭帖里,没有提到朱谊漇被抓获的事。朱谊漇是这支抗清力量的首领,首领被抓获,是此案中极为重要的事,洪承畴不可能在揭帖中疏漏。看来在这次围剿中,朱谊漇又一次逃跑了。《清史稿·洪承畴》记载:

八月,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克金华,获谊石。九月,谊泐复犯江宁,承畴出御,追获谊泐及所置经略韦尔韬、总兵杨三贯、夏含章。

《洪承畴》传在前面说明,谊石是乐安王,谊泐是瑞安王。而《东华录》里,认为瑞昌王是朱谊。洪承畴于八月底的揭帖中称朱谊漇为瑞昌王,而在同年十二月的揭帖里,又称瑞昌王为朱谊漇。看来,洪承畴对这支反清势力的首领真实姓名,并不太清楚。据明清史学家李光涛先生分析,认为朱谊石就是朱谊。他认为把朱谊漇说成朱谊石,是《清史稿》记载的谬误。无论这支队伍的首领是朱谊漇或朱谊石,还是朱谊泐,或他三个即是一人。如是这样,则朱谊漇是在后来洪承畴亲自带兵追击时,才将其一网打尽的。对于这件事,《清世祖实录》顺治三年九月里也有记载:

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疏报伪瑞昌王朱谊泐,结连江宁、常、镇、平、广逆党,谋犯省城。官兵进剿,擒谊泐并其党伪经略韦尔韬、伪总兵杨三贯、夏含章等。命斩之。

洪承畴遵照旨意外斩了朱谊泐等,并于这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朝廷一揭帖,《为恭报擒获叛逆伪王并获渠党仰请明旨正法事》,向朝廷报告遵旨将瑞昌王朱谊泐斩首的事:

钦尊移咨到职,职即日会同江南提督臣巴山、张大猷、操江臣陈锦等,将伪瑞昌王朱谊泐,伪经略韦尔韬,伪总兵杨三贯、夏含章,伪评事喜正,伪监军道倪于耀共六名,即时会官枭斩正法讫。仍钦遵圣旨,行江宁府差官,将朱谊泐等各首级,遍传江南江北各地方游示,以儆叛乱。

清廷对于故明诸王的“叛乱”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些人是明王朝的代表,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是有一定号召力的。所以,抓获故明诸王,一定要向朝廷报告,并请示处理办法。洪承畴对瑞昌王的处理,就完全遵照圣旨处斩并传首江南。

除镇压朱谊漇等这支威胁南京的队伍之外,顺治三年春,洪承畴还派兵镇压力石应琏等领导的司空寨义军。这支义军活动在潜山、太湖之间,他们拥戴故明樊山王次子镇国将军朱常○(特殊字,音“师”,上巛下水,查无此字,下同)为首领。义军抗清失败,石应琏等人被杀,各山寨被剿平。朱常○的部曲余垣率300人降清,他诱执朱常○,交给清军。洪承畴请示朝廷,清廷令将朱常○正法。

在这年十二月,洪承畴派清军进剿拥众占据徽州婺源之小坑的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并将他抓获。还进剿了拥众占据江西饶州一带的故明金华王朱由产(同音字,原文左木右产,查无此字),朱由产和他的亲族朱常洊、朱常沘、朱常倌也被抓获。剩下的还有瑞昌王朱谊泐的弟弟瑞安王朱谊贵,同安徽太湖义军赵正联合抗清。至第二年二月,洪承畴派兵镇压了义师,抓获了朱谊贵和赵正。对于抓住的这些故明王室,洪承畴也都遵照圣旨,一一处斩。这样,“江南众郡县以次定”。这里所说的“众郡县以次定”,应是指以上诸王抗清势力涉及到的郡县,已经平定,并不是指整个江南已经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