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蓟辽总督和松锦战役

第一节 满洲的兴起和明朝的蓟辽危机

崇祯十一年(1638)初,满洲清军入犯京畿,北京告急。洪承畴奉命率左光先、马科等部将出潼关,到北京参加防卫。洪承畴在陕西镇压农民起义军,历时十年,至此结束。

就在洪承畴、卢象升等在陕西大肆镇压农民起义军之际。东北的女真,迅速壮大,对明王朝造成严重的威胁。

15世纪中期,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辗转迁到辽东长城外面,过着农耕和畜牧、渔猎生活。明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向女真强行索取大量贡物,还经常出兵捕杀女真人。

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期,建州女真人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即汗位,正式建立金朝,改元天命,史称后金。从此,在祖国的大地上,女真不再是明王朝的部属,而是和明朝处于同等地位的并立政权。据说努尔哈赤在建立政权以后,就把明朝称为“南朝”。努尔哈赤颇有胆识,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早在八年前,即1608年努尔哈赤就逼迫明朝辽阳副将同他立碑为界。碑文云:

各守皇帝边境,敢有私越境者,无论满洲、汉人,见之杀无赦。如见而不杀,罪及不杀之人。明朝如负此盟,广宁巡抚、总兵、辽阳道、副将、开源道、参将等六衙门官员,必受其殃。如满洲负此盟,亦必受其殃。

这个界碑暴露了明王朝已经无力控制建州地盘,而和臣属部族立碑为界。

后金天命三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率两万大军启程,同明朝作战。出征之前,为了激发士气,他宣读了“告天书”,历数对明朝有“七大恨”。然后金军进攻明朝东北的边防重镇抚顺城。明军措手不及,抚顺城被金军占领,明朝游击李永芳向努尔哈赤投降。接着,努尔哈赤又击败来援的明军,明辽东总兵张承胤、参将蒲世芳阵亡。第一次交战,后金就把明军打得大败,抚顺、清河相继被攻陷。

明王朝得知抚顺之败,十分恐慌,因为这是没有预想到的。明神宗万历帝向兵部尚书薛三才下令:

推堪任总兵官一员,令刻期到任,料理军务,一切防御驱剿事宜,着督抚等官,便宜调度,务期殄灭,以奠封疆。

这是万历帝的愿望,其实谈何容易。努尔哈赤既然敢出兵,又一举大胜,明军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是难于战胜后金军的。而且,努尔哈赤为了对付明军,还和蒙古军联合起来。明朝一些有识之士,已看到努尔哈赤最终的目的是要打败明军,取代明王朝。因而建议不要立即去进攻后金,而是先加强山海、蓟门两处军事要地的守卫。于是明廷决定成立山海关镇,以六千兵众防守。

明派新任命的辽东经略杨镐,到山海关,部署对后金作战。明军大约聚集了七八万人,一说十万人。但统帅并不精明,杨镐及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等都没有很好的军事才能。他们制定的作战方案比较守旧,决定把明军和朝鲜军、女真叶赫部等分为四路,一起进攻后金。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二月,明军四路出兵。那时候,正在兴起的后金,朝气蓬勃,努尔哈赤又作了应战的充分准备。他根据明军分路出击的行动,决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他对诸贝勒大臣宣布: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努尔哈赤自己亲率六旗人马攻打萨尔浒的西路明军。萨尔浒在今天辽宁抚顺市东大伙房水库一带。同时,努尔哈赤派他的儿子皇太极率余下的两旗兵力,去截明军西路的统帅杜松。后金投入此次战争的,约有五六万人。明军以人马众多,十分轻敌。尤其是西路军主将杜松,有勇无谋而又自傲。他根本不了解后金方面的军事部署,想抢头功,提前于二月二十九日出抚顺关,三月一日到达萨尔浒山,当天,留下两万人驻守,自领一万人攻打后金军拒守的界凡。结果,努尔哈赤率军先破驻守萨尔浒的明军大营,继而同皇太极一起夹攻杜松,当天就大败杜松。战争的结果,按照努尔哈赤的预料进行,后金军把明军打得大败,杜松本人战死。西路明军全军覆灭。随后,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又连续歼灭明朝北路军和东路军。后金军灭明朝三路大军一共只用了四天时间。明军剩下的南路李如柏部,看到大势已去,奉杨镐之命撤出战地。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它在明清兴亡史上是一场战略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明朝主将杨镐,因战败被捕入狱,定为死罪。

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说明新兴的后金朝气蓬勃,上下一心,势力已相当强大;而明朝的国势已日益削弱,出征各路未能很好配合,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从此,后金在辽河流域取得了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后金的胜利也更加激发了他们同明军作战的信心。后来,清乾隆帝东巡至萨尔浒山,立纪功碑,悼念先祖的战绩,赋诗曰: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挥黄钺振军锋。

至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今天,萨尔浒古战场已淹没在大伙房水库之中,只有碧波畔的铁背山和萨尔浒山仍屹立在那里,作为这场战役的见证。

同年六月,努尔哈赤乘胜亲率后金军四万人进攻明的东北重镇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明朝的开原驻军却毫无准备,当后金军到来之时,明军兵马均未集中。在萨尔浒之战中的败将明总兵马林,仓促应战,未经激战,一天之内,明军就已败亡,马林等明将战死。攻破开原城之后,后金军进行了极为残酷的掠夺,城内两卫一州十多万男女尽被掳掠;城中财物、牛马皆被夺去;城内房屋尽数焚毁。后金兴起时,生产力还很落后,女真统治者具有很大的掠夺性。据当时目击者说,后金“陷开原,屠杀人民亡虑六、七万口,子女财帛之抢来者,连络五六日”。后金军临行前,将开原古城毁坏。值得注意的是,后金攻下开原以后,投降的明军将领日益增多,开原的中下级军官投降者达二十多人。努尔哈赤非常重视这个动向,对来降将士,都给以优厚的待遇,并加以重用,这是他后来能成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

努尔哈赤在攻占开原一个多月之后,又亲自率诸贝勒拥兵数万进攻铁岭(今辽宁铁岭)。铁岭是沈阳北边的繁华重镇,那时铁岭居民及财物已基本转移,留下的只有守城明军。努尔哈赤收买城内明军,很快智取铁岭。后金入城,血腥杀掳,抵抗者都死于后金军的刀箭之下。

但是,后金政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在以女真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入后金政权的有汉族、朝鲜族和蒙古族。当皇太极参与政权之后,受汉族谋士影响,改变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由将俘获的汉人、朝鲜人又杀又斩,改变成妥善安置,其中一部分甚至给予厚恤,送其回辽东。这种政策性的转变,有利于后金的发展,促使一部分明朝官兵,在战败之后投降到后金政权中去。

明朝连续在东北失势之后,并不想就这样放弃东北的领土。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萨尔浒之战之后,明朝又任命熊廷弼经略辽东。熊廷弼原为监察御史,曾巡按辽东,后因涉及党争,落职在家。他文武全才,有胆有识,以往巡按辽东数年,大振风纪;这次上任,辽东形势已经恶化,但熊廷弼仍有雄心壮志,想逐步恢复失土。熊廷弼到任之时,正遇铁岭丢失,形势险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整肃军纪,并对武器和兵员进行了补充,拼凑各方明军士兵在十万人以上。这时,沈阳已处在后金的兵锋之下。熊廷弼审时度势,建议退守辽阳孤城,并在辽阳广筑工事堡垒,进行备战。

那时候,明神宗已死,新立的光宗朱常洛,不到一月又死。其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熹宗一朝大宦官魏忠贤当权,政治更加混乱黑暗。御史冯三元等弹劾熊廷弼欺君,说不罢免熊,辽东就不能保。雄心勃勃的熊廷弼终于在弹劾声中交还尚方宝剑,辞去职务。明朝以袁应泰代熊廷弼为经略。这样,明军在辽沈的设防愈加薄弱了。

1621年,即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发动了沈阳战役。他亲自督阵,诸贝勒率本部精锐,并携带准备攻城用的云梯、战车。明沈阳守将总兵贺世贤,尽管在沈阳挖河、筑垒,但面对后金的精锐部队,仍是很难抵御。在奋勇作战中,他被乱箭射死。后金军乘势攻进沈阳城。这一战,明军被歼七万余人。

努尔哈赤攻下沈阳之后,集中力量准备进攻辽东军事重镇辽阳。辽阳在明代为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居诸城之首。其时,明辽东经略袁应泰驻扎在辽阳,以此为中心布防,准备力保辽阳城。后金军到达之时,袁应泰立即派出李秉诚等五位总兵,率军五万对敌。结果,明军被皇太极军击破。后金军随后攻城,城破,袁应泰自缢而死。这场战争只用了三天时间。

沈阳、辽阳相继被后金攻占,熊廷弼的免职,袁应泰的战死,给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朝野内外普遍认识到辽东失守,辽西也不能保,大明江山有可能倾覆由后金所代替。那么,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呢?朝中有两种意见:一是放弃广宁(今辽宁北镇),退守山海关;一是坚决固守辽西。广宁是辽西重镇。持后一种意见的人认为,放弃广宁,就等于放弃辽西;放弃辽西,就等于放弃山海关,也就等于放弃蓟州。这样一来,后金军就可直抵北京城下。因此,大部分明臣都主张力守广宁。明熹宗虽然不理政事,只知玩乐,但也不愿把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给别人。于是,他听从多数朝臣的意见,确定调兵选将固守广宁。同时,重新起用熊廷弼。熹宗还立即召见熊廷弼,并处分了当年弹劾熊廷弼的朝臣,以表明诚意。熊廷弼很快制订出防守方略,并得到熹宗和朝臣的赞同。熹宗又派王象乾出镇蓟辽,任命张鹤鸣任兵部尚书,又从各省抽调兵伍,集齐近三十万人马。明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离京出关。

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部署人马,准备进攻广宁。明军主将熊廷弼却同广宁巡抚王化贞在军事上各持一端。熊主张以守为战,王却主张主动进攻后金军。王化贞并不懂军事,又刚愎自用,根本不听熊廷弼的意见。两人互相弹劾。兵部尚书张鹤鸣暗中支持王化贞,和熊廷弼作对,并使王化贞逐步夺取广宁的军权,熊廷弼被架空。努尔哈赤经过准备,亲率大军渡河,以攻广宁。王化贞的守河部队,见后金军渡河,不战自溃。后金军追击明军至西平堡。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提出集中兵力固守广宁。王化贞不赞成,提出在河上驻兵并以重兵守西平堡的相反方案。王化贞坚持己见,结果,后金军在西平堡等地大败明军。继而,后金进攻广宁,王化贞不战而逃,熊廷弼救援不及。后金军在没有费多大力气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广宁。努尔哈赤当时攻打城市纯粹是掠夺性的,对广宁也不例外。他下令搬走城中全部物资,并放火烧城,然后撤离这个地区。熹宗看到广宁惨败十分恐慌,但他还能克制,下令让熊廷弼、王化贞戴罪镇守山海关。由于一部分朝臣对熊廷弼不满,要求严惩。于是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

天启五年,即后金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以沈阳为政治中心。这就更加明显地看出,他的目的并不只是满足在东北地区的胜利,而是欲寻找机会入关,入主中原。不过,明王朝那时也不甘心就此败在后金手下。广宁失守以后,中心任务是守山海关,但是谁都清楚,在山海关对付新兴的后金并不容易,因而谁也不敢欣然领命。在朝臣的举荐下,兵部侍郎王在晋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经略山海关。他到任后,提出“堵隘守关”和“拒奴抚虏”的方针,即在山海关外再设一关,作为“卫护山海,亦卫护京师”之屏藩;并用重金收买蒙古人,集中对付努尔哈赤。他的意见遭到部将袁崇焕等人的反对。明廷派兵部尚书孙承宗到山海关处理王、袁之间的争议。孙承宗对宁远卫(今辽宁兴城市)形势作了考察之后,认为宁远是“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必不可不守”,明确表示支持袁崇焕的主张,王在晋仍不服气。孙承宗回到北京,向熹宗建议,撤王在晋经略山海关军务之职,起用袁崇焕守宁远城,并自请到山海关任辽东经略,得到熹宗的赞同。随后袁崇焕晋升为右参政。孙承宗和袁崇焕计议,在锦州、杏山、松山一带修城镇,使明朝的占领地又从宁远向北推进二百里,这对边事大有好转。但是,宦官魏忠贤对孙承宗早有不满,借前线传来明军的一次小败,弹劾孙承宗,派其党徒高第出任兵部尚书,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等处军务。孙承宗被迫回家养病。

高第本无军事才能,胆子又小,是被魏忠贤逼来的。他到山海关以后,一反孙承宗的措施,下令拆去宁远、锦州的防线。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意见,并以经略名义下令袁崇焕撤出宁远。袁崇焕拒不听命,誓守宁远城。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宁远城。城中守将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和袁崇焕一起,誓守宁远。他们同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大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后金军遭到严重损失,兵员死亡甚多,这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未曾遇到的。努尔哈赤败退,八个月后努尔哈赤在返回沈阳途中病逝。

宁远的胜利,给明军以极大的鼓舞,这是自辽战以来第一次战胜努尔哈赤。明廷君臣得到宁远报捷后,欣喜若狂。其实,宁远的胜利,不过是袁崇焕坚持抵抗,将领之间比较团结,就士兵和武器而言,并没有比以前优越多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汗位,次年(1627)改元天聪。袁崇焕没有乘危进袭沈阳,相反却亲自派部将傅有爵率三十多人到沈阳吊唁努尔哈赤,并祝贺皇太极登基。无疑,袁崇焕认识到这场战争打下去,要消灭后金是不可能的,他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即使不行,也能附带了解对方的虚实。皇太极为人精明,善于判断形势。他知道后金不可能在短期内战胜明军,不如暂时议和,以便积聚兵力。于是他对袁崇焕的来使十分热情,给予盛情款待。事后,皇太极多次表现出愿意议和的意向。天聪三年(1629),就是他即位的第四年,甚至表示要奉大明为正朔,去掉“天聪”年号,要求明王朝为他铸后金国印,把后金作为明朝的附属国。然而,不管后金议和是否有诚意,明廷以天朝自居,不肯同未来的部属议和。熹宗一再下诏给袁崇焕“款事不可轻议”。

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抽调精锐部队,渡过辽河,直抵锦州。那时候,明军做了充分准备,而且将领内部比较协调,统一由袁崇焕指挥。这一年五月,后金军包围了锦州城。明军采取“固守”的办法,不与之正面交锋。而且在听到后金军到来之前,就已经把城外粮食运到城里,使后金在供给上发生困难。皇太极在锦州攻了十多天,未能破城;就撤锦州之围转攻宁远。袁崇焕坐镇宁远,皇太极多次想引诱明军出城。袁崇焕下令“固守”阵地,等后金军逼到城下,明军便开始射击,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只好撤军回沈阳。这就是明清战争史上明朝的“宁锦大捷”。袁崇焕总结此战取胜原因是“人人敢死”,“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骠悍”。但是,魏忠贤却把“宁锦大捷”的功劳归到自己名下,反诬告袁崇焕不救锦州,主张议和。熹宗下诏“准其回籍调理”。这样的朝廷,政治如此腐败,不亡国实在是天理难容。袁崇焕离职之后,对宁锦防线又有人提出非议,甚至要求锦州撤防。这时正逢熹宗去世,堂兄弟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皇帝。

崇祯帝比较好学勤政,严于律己,即位后很想挽回明朝的败势,有所作为。他一上任,就逮捕大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并召回袁崇焕,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令他仍然坐镇宁远。但是,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星夜入援。皇太极实行反间计,假说袁同后金有密约。崇祯帝不分青红皂白,残酷处死袁崇焕,重又起用孙承宗接任袁崇焕的职务。孙承宗基本上承袭了袁崇焕防守为主的战略方针,并在大凌河筑城,由祖大寿率兵防守。皇太极乘大凌河城修筑未善之时,从沈阳发兵,分两路进军大凌河城,把明军牢牢围困在城里。这次围困,历时三个月,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守军还进行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争取祖大寿献城投降。祖大寿突围不成,城中又严重缺粮,只好献城投降,并答应和他的儿子一起以败退明军进入锦州作内应。实际上,那时候祖大寿并不想投降后金。他在宁远有个很大的家族,权势显赫,家业富足。为了保住权势和家业,他当然不能轻易降后金。离开了后金营地的第二天,祖大寿父子以败将名义逃回锦州。皇太极政治上很精明,他估计到祖大寿无非求脱身之计,未必真心归降。果然,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就音讯全无了。明军失守大凌河城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又引起一场内部争斗,结果孙承宗被迫去职回乡。

皇太极攻下大凌河城之后,不想再集中兵力攻宁锦防线,而想突入关内,直逼北京。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皇太极亲率弟弟多尔衮、多铎等后金大将,带七万多兵马,分四路入明朝边境。明军毫无准备,后金各路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占应州(今山西应县)、代州(今山西代县)、灵丘(今山西灵丘)等城,到处抢劫掠夺,破坏明朝的经济。而明朝的一些将领看到后金军不过抢掠而已,并无心攻城,也就不太以为意。皇太极在山西、河北用兵三个月以后,就主动撤回沈阳。

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并仿照汉制即皇帝位,史称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之后,同年五月,就派大军再次征明,以其弟骁将英郡王阿济格率十万人马分三路入边,自延庆进入居庸关、昌平,矛头直指京师。明廷一面宣布京师戒严,一面调兵遣将。清军自昌平进攻京西,受到明军阻击,就率师直抵良乡,随后又占领京城北边的沙河、清河。由于清军这次进袭仍然是以掠夺为目的,他们很快就撤离沙河、清河,东攻宝坻,西陷房山,南下涿州;随后,清军又攻平谷、密云、固安、雄县、定州等许多城镇。阿济格在掠夺十七八万人畜和大量物资财富之后,乘胜班师回沈阳。

皇太极的策略是打一阵,就向明廷提出议和。和、战两手运用自如,而明廷虽然吃了这么多败仗,还不能放下架子议和。那时候,明朝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和,而宣化、大同总督卢象升和侍读学士黄道周主战。崇祯帝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曾有和意,但顾及天朝大国的面子,不便明说,甚至也不让主和的杨嗣昌明说议和之事。而只有镇守山海关的太监高起潜秉承上意,曾派了个算命瞎子周元忠,由几人陪同去沈阳与清朝议和。其时皇太极远征蒙古不在沈阳,留守人员接待了他们。周元忠等回来时,带了清朝敦促明朝采取措施实现和平的信,但那时明清战事缓和些,崇祯帝也就没有理睬议和的事。

崇德三年,即明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皇太极以明朝不肯议和为口实,大举兴师伐明,向北京以西至山西一带分路进攻。明朝京师受到了严重威胁。崇祯帝慌忙调集各地兵马入援京师。

洪承畴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奉命入京的。这在洪承畴的历史上是个重要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