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军南下和洪承畴总督军务

第二节洪承畴招抚江南走马上任

17世纪中期中国的通讯设施,还是用周朝古老的驿传制度,由信使和邮卒乘驿马或邮车,一站站地传递文件。因此,薙发令下达以后,各地尤其是江南掀起的巨大动荡,远在京师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并没有直接的感受。相反,在薙发令下达以后的一个月,英亲王阿济格镇压李自成农民军的捷报,才传到京师。清廷确切得知李自成、刘宗敏均已被杀。多尔衮认为从此大局已定,尚未归降的地方,不必再动刀兵,只要派些大臣去招抚就可以了。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初六,多尔衮召见内院大学士,得意地向他们说道:

"金陵既已定,其余诸省即当遣人带诏招抚"。

大学士们回答说:

"各省抚按等官亲往招谕自己地方,责任定然,处事精详,百姓既有系属,草窃无不立解"。

从大学士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们主张派当地抚按官亲自去招抚,认为这样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些。几天以后,十二日,多尔衮为派人去招抚的事,召见六部和都察院以及内三院的大臣,对他们说:

方今江南平定,人心归附,若不乘此开基一统,岂不坐失机会。诸臣各宜同心一力,因时建功,凡属职业当务,切实恪共底绩,毋尚虚名,徒饰浮说。……果能矢忠矢公,清廉勤慎,各尽职业,天下自致太平。

在场的吏部侍郎陈名夏和都察院副都御史刘汉儒立即表示,应天府、江西、湖广已经归顺,要尽快派抚按官去安抚。多尔衮则认为,对没有平定的地方,要先派大臣去招抚,然后再设抚按。刘汉儒建方用能力很强的人去招抚。陈名夏是应天府溧阳人(今江苏溧阳),很有才干,他毛遂自荐去招抚江南。不过,在召见这些人之前,诸王、内院早已推荐洪承畴担当此任,多尔衮完全赞成。于是,他就对召见的人说:

我在东边,只闻洪军门是至清的好官,其用兵上阵亦有可观。松山之战时我就很费心思,亲自披甲上阵,现在身体疲弱,就是那会儿留下的病根。

冯铨听他的话对洪承畴不利,赶忙说:

洪军门以前有罪,如今到江南去总督军,就可以立功赎罪。

多尔衮认为冯铨误解了他的话,就接着说:

我亦见他做得来(指去任招抚工作),诸王也荐他好,故令他南去。

洪承畴听了多尔衮后边这句话,忐忑不安的心,才平静下来。多尔衮讲这话,并非出于他和诸王对洪承畴的偏爱。事实是,在此之前,洪承畴已起了招抚原明朝大臣的作用。象明蓟镇总兵唐通,曾与吴三桂等在原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手下参加过松锦之战,后来又降过李自成;清军入关以后,作为洪承畴的旧部,唐通降清自然与洪承畴不无关系。还有明朝花马池副总兵董学礼,也是洪承畴的旧部,他的降清,也与洪承畴牵线有关。后来董学礼对清初安定陕西,起了相当的作用。还有前边提到的弘光政权的四镇将之一的刘泽清,在福王派使臣至清议和时,他托使臣带信给吴三桂、洪承畴等,信中仍称洪承畴明时官称"洪制军",目的显而易见是拉拢关系,为他的投清留条后路。后来,他果然降清。还有,顺治二年五月,多铎下江南时,沿途归降的很多。其中,有洪承畴任陕西三边总督时的旧部,原弘光政权的提督李本深。他率众13万前来归降。归降后,李本深即随多铎大军南下,建立战功。李本深的归降应同董学礼等一样,也与洪承畴有关。可以说,洪承畴自随多尔衮入关以来,就不断招徕旧部或旧同僚,为清朝赢得一批明将明臣。正是由于他已经在招抚旧部方面作出了成绩,所以多尔衮才会说:"我亦见他做得来,诸王也荐他好,故令他南去"。

第二天,十三日,清朝正式任命洪承畴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地方。多尔衮还赐他衣帽。十四日,清廷为洪承畴铸了《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印。多尔衮又对洪承畴说:

凡我所心爱之人,虽万金不惜,昨赐卿衣帽,所值无几,卿此行须用心做事。

洪承畴忙答道:

感王上厚恩,敢不竭尽心力!

这话的确出自洪承畴肺腑,他对多尔衮的知人善任,是准备竭尽心力回报的。多尔衮也确实喜欢这个清廉又忠于职守的汉官。这月二十六日,清廷以洪承畴赴江南又赐他蟒衣、玉带、靴袜、朝帽、披领、貂裘、外挂、银盘、银碗、雕鞍、大帐房、凉棚和驼、马等物,还给他路费,月银150两。洪承畴的随行书役、旗尉等13人,也得到了赐物:缎袍、靴帽、帐房和60多匹马。两天后,又赐洪承畴六户蒙古人。

七月初三,多尔衮又以顺治帝名义赐敕洪承畴说:

朕以江南初经归命,其余各省,远迩未同,恐已归者尚多惊疑,未附者或怀观望,保厘南土,实赖股肱。是用命卿招抚江南各省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暂离阙廷,驰往江南,昭宣德意。一遵近日恩赦诏款,核实举行,使新附兆民咸沾实惠。凡满洲大兵、直省官兵,各有统领,卿宜会同固山额真叶臣及督抚镇等官,调遣约束。其有不法扰民在各旗旗下者,即移文咨会,依法处治,毋使困民江南。各省已经归顺者,即责成抚按问民疾苦,兴利除害,速图善后之策。未归顺者,先以文告再三晓谕,果不服从,方可加以师旅。即有攻讨,亦以平定安集为先。其间进止机宜,密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参酌施行。其深山穷谷,声教未通,或有顽梗无知乘机啸聚,即移檄抚镇等官,多方解散。如有不悛,速令翦除。凡南方降服水陆诸军,宜移会各督抚,挑选精壮,参用满汉,教成水军,以备不时调用。军资粮饷,俱从各省地方通融支给。如有福王新设兵丁,尽行革除,其额军应汰老弱,及解散降民,须申伤各督抚安插得宜,毋令失所。凡关国计民生大利大害,不时弛奏,请旨兴革。其山林隐逸及故明废绅,才德堪用者,从公咨访,征聘来京,或军前委署事者,开列上闻,下部察核,实授所属。文武有才望出众、御侮保民显著成绩者,特疏荐擢。如奸贪庸懦,即奏请罢斥,毋延时日,致误地方。至用兵之际,有稽迟粮运、违误军机,或临阵退缩、杀良冒功,及借军兴以剥民、侵兵饷以肥己者,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将以下,皆以军法从事。镇道等官,飞章参劾。其江宁、江西、湖广及将来归附各省,悉听节制。敕开中载未尽事宜,准便宜举行。卿以辅弼忠贞,膺兹重寄,宜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慎持大体,曲尽群情。期于德威遐布,南服永清。朕方崇带砺用答虐功,毋得因循、轻率、偏执、乖方,有负倚托,至意钦哉!

这篇700多字的敕文,是临行前给洪承畴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体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表示对洪承畴的倚重。江南初定,人心还有疑虑,有些还在观望,没有归顺,所以清廷安抚江南,就要靠你洪承畴了。

其次是给他布置驰往江南的具体使命:一是宣传清朝德意,兴利除害,让归附的人民得到一些实惠。遇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利大害,要随时奏报,请旨兴革,官兵如有不法扰民的举动,要依法处理。一是对尚未归顺的地方,先招降,招降不成,再用兵。对于那些聚众于山林反抗的,令下面的抚镇官尽快消灭。一是,对南方归降的水陆军队,挑选精壮的训练成水军,以备调用。但不要弘光政权新组织的军队。一是,对隐居山林的和故明乡绅中有才德的,要寻访来录用。对文武官员中有才干、有政绩、有战绩的,要推荐提升;对奸诈贪婪庸懦之辈,要及时奏请罢免。至于在战争中,表现不好的,地位又较低的官,要以军法从事;地位较高的官,要向朝廷反映。

再次是给他安抚江南的权限:对将来归附的各省,由他节制;敕文中没有涉及到的事,可由他"便宜"行事。同时,对于官兵的统领,要他同固山额真叶臣及督抚镇等官,共同调遣。遇有军事上的大事,可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商议。

最后,在敕文里,再一次表明清廷对洪承畴的期望:"德威遐布,南服永清",不要"有负倚托"。

从敕文内容,明显的看出清朝对洪承畴的信任、倚重和期望。不过,洪承畴毕竟是汉族降臣,且地位尚不足以独当一面。所以,就在这篇敕文下达的同一天,清廷又命多罗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以固山额真叶臣佐之,让他们代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在江南的位置。多尔衮同时致书多铎,令他班师回京,一切事务交付勒克德浑、叶臣和洪承畴办理。勒克德浑是什么人,值得多尔衮对他如此器重,并委以重任?原来,勒克德浑出生在显赫的皇族家庭,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的孙子。父亲萨哈璘助皇太极创建大清,功勋卓著。勒克德浑青少年时就随哥哥阿达礼出没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勇敢而有谋略。后来,阿达礼由于支持多尔衮卷入皇位斗争的漩涡,以扰政乱国罪处死。勒克德浑受到连累,被贬为庶人。多尔衮当政后,为感谢阿达礼的支持,以勒克德浑当时年幼没有参与阿达礼的扰政乱国为由,于顺治元年封他为多罗贝勒。接着,又在这时委以平南大将军、出镇南京的重任。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确实没有辜负多尔衮的重托。勒克德浑出任平南大将军时,只有26岁,大约是由于他太年轻的缘故,多尔衮又派了个经验丰富的叶臣,来佐助他。叶臣是满洲人,归附努尔哈赤后,在与明的战争中,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很得皇太极赏识。清军入关以后,他率师平定山西。叶臣也很有谋略,他去江南,还担负着调遣满各军的任务。至于洪承畴,前面已经谈到,在多尔衮眼里,老于仕途,经历边疆,熟悉中原情况,且能效忠于清朝,是降臣中的能人。从以上三人的情况看,无论满洲贵族、大臣或是汉降臣,都是强有力的人才。在多尔衮看来,派如此有勇、有谋、有经验的大臣去招抚、平定江南,定会是马到功成了。清廷在委任洪承畴招抚江南十天之后,又任命恭顺侯吴惟华为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军务,招抚广东。升孙之獬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军务,招抚江西。升黄熙允为兵部右侍郎,招抚福建;任命江禹绪为兵部右侍郎,提督军务,招抚湖广;任命丁之龙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金都御史,招抚云贵。七月上旬,又以谢弘仪为右都督,招抚广西。对这些派往各省的招抚大员,也都给他们铸了印。不过,多尔衮对他们之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像对洪承畴赐予的那样丰厚,这倒不是多尔衮对洪承畴的偏爱,而是上述人物无论从才能、品格到对清朝的忠诚程度,的确都不如洪承畴。

洪承畴是八月初到达南京的。从闰六月初委任洪承畴招抚江南,到八月初洪承畴到任的两个月里,江南的抗清势力风起云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在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的前几天,即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朱无璋的九世孙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监国,建立政权。朱聿键在明朝时封于河南为唐王。崇祯九年(1636年),清兵入塞,北京戒严。唐王倡议勤王,亲自带兵北上入援京师。结果,由于他没有奉诏,反被诬为谋反,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监狱里。直至福王在南京登基,大赦天下,朱聿键才获得自由。但也没能恢复爵位,只被封为南阳王,命他徙居广西。他还未到达广西,弘光政权已经灭亡。他就逃到杭州,遇上正在逃亡的弘光朝的镇江总兵郑鸿逵和户部郎中苏观生。他们都是福建人,认为唐王可以利用,就把唐王带到福州,先建立了鲁王政权。又在20天之后,即闰六月二十七日,由郑鸿逵和其兄泉州总兵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苏观生、黄道周等升为大学士,郑芝龙、郑鸿逵等晋升为侯。隆武政权建立后,浙江、福建等省的明朝官兵和义师,纷纷响应。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原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拥有6万人马;据守江西的原明朝兵部职方主事杨廷麟,都接受唐王的封号。隆武政权控制的范围包括福建、两广、云南、贵州、湖南,以及安徽、江西、湖北的一部分。

朱聿键称帝的第二天,朱元璋的十世孙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监国,建立鲁王政权。朱以海的祖辈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被封在山东兖州。后辈一直在山东为藩王。农民军攻入北京以后,他南逃至浙江。弘光政权建立,命他移驻台州(今浙江临海)。南京为清军占领、并下达难发令以后,闰六月,南明兵部尚书张国维起兵于东阳(今浙江金华),吏科给事中熊汝霖起兵于浙江余姚,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和举人张煌言起兵于浙江鄞县,共同迎立鲁王朱以海至绍兴,建立临时政府,号为监国,不立年号。以张国维、朱大典为大学士,南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也率南明官兵来到这里,成为鲁王政权的主力军。他们和钱肃乐、张煌言的义师,多次抵抗清军,取得胜利。鲁王政权拥有钱塘江以东一带地区,实力也还雄厚。

那时候,大顺军的一支30万人,在李过、高一功的率领下,活动于湖南,于顺治二年七月下旬,从南、西、北三路围攻荆州城(今湖北江陵)。清朝荆州副总兵郑四维,急忙奏告清廷:"贼情万分孔急,孤城垒卵可虑"。

不过,南明的隆武、鲁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隆武政权实际操纵在郑氏家族手中,郑芝龙、郑鸿逵拥有几十万军队,他们以拥立唐王的开国功臣自居,控制朝中一切大权。但唐王朱聿键在凤阳幽禁时,遭狱吏虐待,经受过患难,崇尚节俭,布衣蔬食,不食酒肉,后宫无嫔妃。他又有学问,比较得人心。而鲁王政权操在文士和军阀方国安手中,军阀专横跋扈,排斥正直的文官。虽然两个政权不能成其大业。但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他们毕竟是朱元璋的后代,在汉族人民心目里,有一定号召力。江南各省的抗清势力,纷纷集结在这两个政权周围,成为清朝统一江南的阻力。加之大顺军当时处境不利,南明王朝也感到力量单薄。双方都改变了斗争策略,联合起来,一同抗清,这就更成为清朝统一江南的巨大威胁。

洪承畴就是在抗清势力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到达江南的。《清史稿》上对当时的形势有这样一段记述:

是时明唐王聿键称号福建,其大学士黄道周率师道广信、衢州,向徽州;左金都御史金声家休宁,募乡兵十余万屯绩溪;诸宗姓高安王常淇保徽州;蕲水王术子常采,自号樊山王,屯潜山,太湖间;由产号金华王据饶州;谊石号乐安王、谊渤号瑞安王分屯溧阳、金坛、兴化诸县;荆本彻以舟师驻太湖,败,复入崇明:皆为明守。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除故明宗室、大臣掀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外,广大江南人民,包括农民、市民、小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以及地主士绅纷纷起来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正如浙闽总督张存仁所说:"目前满地皆寇,处处响应。"

面对遍及江南各地的抗清浪潮,洪承畴采取了以招抚为主、以剿灭为辅的策略。他认为应"以平贼安民为责任,贼之胁从数多,不招抚必不能平贼"在江南的招抚,主要利用他在明朝为官时的旧关系。象原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原在陕西任知县六、七年,和洪承畴是知交,后洪任兵部尚书,他又是兵科给事中,仍有往还。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缙彦升任兵部尚书时,洪承畴已经降清。李自成进北京以后,张缙彦率百官表贺。清军入关,李自成退出北京,张缙彦逃回河南新乡老家。福王在南京即位,他上疏建议"集义勇擒伪官,收复列城"。弘光政权仍授他兵部尚书,并让他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清军都统叶臣征山西时,军队过河北,他到军门表示归顺的意思。清朝河北巡抚罗繡锦要他去北京正式人朝,他有些疑惧,称脚有病迟迟不去,反而渡河南下。罗繡锦听说他已经接受了南明弘光政权的三省总督职位,就将他在新乡的家产全部没收。后来,多铎率师统一河南,张缙彦躲到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商麻山中。那里地处江南(清顺治二年设置,辖区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范围)、湖广、河南三省交界处,地势险要。他在那里联络堡寨,据险自守。洪承畴得知后,两次写信给他,信中告诉他:"皇叔父摄政王宽仁厚德,一经投顺,必不念既往,大清朝从来不失大信"。

经洪承畴多方开导晓谕,张缙彦解除了疑虑,终于投降了清朝。他亲赴江宁,面见洪承畴归顺,"赍缴总督印,及解散各寨士民册,承畴疏荐之"。洪承畴为此事向朝廷上报的题本中,说明了张缙彦归降的作用:

兹缙彦率两道具揭投诚,虽未报到安庆地方,而怀恩向化,归附已的。缙彦一投,则三省接界地方四十余寨,远近观感,自可渐次驯服。

当时清河南巡按宁承勋也为此事上奏邀功,并得到回旨,让张缙彦进京朝见。这更说明张缙彦投顺的作用。洪承畴只用了两封信,就解决了江南、湖广、河南三省交界处40余寨的抗清势力,避免了清军与这里抗清势力兵戎相见。这自然是他在清朝统一中国、招抚江南中的一大功劳。

还有明朝的总兵高进忠,有军队3000多人、战舰69艘,驻守在崇明(今上海崇明),观望形势的发展。洪承畴了解到高进忠的情况认为应当设法招抚他,既可收复崇明,又能得到一支人马,尤其是战舰,对清军来说更为需要。于是,洪承畴又亲自写信招降,高进忠为他的信所动,投降了清朝。洪承畴向朝廷报告这件事的奏本中说:

进忠今已到江宁,……臣等验系辽东镇江人,甚称勇壮,一旦解甲投诚,忠顺可嘉,已檄行巡抚土国宝、提督吴胜兆,查给钱粮,悉心照管,无令失所用,副圣明安抚江南至意。

不久,崇明的收复以及沿海一带的安定,都与高进忠的降清分不开。洪承畴招抚江南又得一功。

洪承畴不仅招徕故明的文臣武将,还招徕农民军将领。顺治二年九月下旬,原李自成的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鼐等在他的招抚政策影响下,"赴省投诚"。洪承畴将此情况上报,清廷"命照恩诏事例免罪录用"。

洪承畴招抚江南由于运筹得当,很快取得效果。九月底,他向清廷的奏报中说道:"江西南昌、南康(治所今星子县)、九江、瑞州(治所今高安县)、抚州、饶州(治所今波阳县)、临江、吉安、广信、建昌(治所今南城县)、袁州(治所今宜春县)及江南徽宁等府俱平。"这些地方能迅速归于清朝,除了他充分利用旧关系,并做好地方上层包括原明朝官吏和乡绅地主的争取工作外,同时也很注意不去伤害百姓,注意安定民心。每到一处,他都发布告示晓谕"朝廷德意"。如,他和叶臣派军队进入徽州(今安徽歙县)后,令军队"驻营城外,不令一兵入城,出示安民,市肆如故。"清廷的最高统治者见到洪承畴的疏报,异常欣喜,多尔衮代顺治帝写信给洪承畴说:

得旨览卿奏,徽郡已经收复,兵不入城,秋毫无扰,具见运筹制胜,纪律严明,朕甚嘉悦。有功镇将及在事文武各官,通著察明叙录。抚辑善后及招谕事宜,俱听卿商确便宜行事。

从这道旨文里,看得出清廷由于他下江南后功绩卓著,不仅表扬了他,还更加信任他,给他更大的权限。也就是说,有关招抚的事,可以不必再请示朝廷或勒克德浑,也不必再与叶臣商议,而由他独自处理。这样,他招降明朝官员和农民军将领的活动就更加积极主动了。这年十一月底,他一次向朝廷举荐"故明南京翰林乡寺科道部属等官黄文焕等一百四十九员堪备任用"。他还具体地向朝廷建议这些人各适合担任何种职务:

故明左中允黄文焕见任常镇道,李景廉堪任南祭酒司业等官,给事中蒋鸣玉、钱源,御史夏继虞,主事鲁近暹、费道用等留备地方紧要之用。郎中葛含馨、耿章光、员外季之骏、主事余尚春、武备等,堪任铨司科道给事中,倪嘉庆、陆朗应俟病痊起补,侍郎梁云構、祁逢吉、寺丞刘光斗,皆堪大用。

由这份建议书的内容,足见洪承畴为清朝竭尽心力考虑得多么周全,也看出他希望这些人在新王朝里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洪承畴这样做,不但使江南许多地区迅速平静下来,而且为清廷招徕大批人才。他作为一个故明降臣,如此热衷招降明朝故旧,并加以录用,是由于清朝中央对他的信任和他对清王朝的坦荡忠诚。正因为如此,清廷对洪承畴的这些举措十分赞赏。朝廷为奖励洪承畴的功劳,又两次赐他衣服、缎匹、银两、庄园、牛马、奴婢、还有黄金20两、白金1000两、嵌宝金钟盘二副、螺钿盒二架、玉壶一执。清朝入关以后,洪承畴大约是接受朝廷赏赐最多的一位汉臣了。